🌏🧠❤️🌍第十二願💧設我得佛💧光明有限量💧下至不照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💧不取正覺💧這一願是光明無量願💧


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心量。
心量無形無色,卻有極大的容量及彈性,就看心胸是否夠廣夠闊。心量要多大就有多大,沒有限度,沒有邊際;可以縮小,要縮到多小都可以,可以小到如毫毛、微塵粒子,可以大到如虛空無邊。心量不占空間不受時間的限制,卻有極大的影響力。可以涵養慈悲心地,可以救起無量無數,無助憂傷的靈魂。
大心量者,修行菩薩六波羅蜜,更可以學佛功成,成佛救世。
● 布施須要心量與膽識。布施隨喜、布施讚嘆、布施歡喜、布施長才、布施時間、布施吃住、布施功德、布施福德、布施笑容及大家所熟知的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這種種布施隨處隨時可行。有了這一份慈悲心量的布施付出,生命將會大大不同。
● 持戒須要心量。慈悲心量大者,知道持戒的重要,愈是持戒嚴謹不犯戒,不傷害自己及眾生,會希望早日持戒定慧有成,才有功夫幫助眾生,讓眾生少受些苦,離苦往生西方。
大家要謹慎小心的持戒。不因人見而戒持,不因未見而犯之。見與不見皆一如,才是真正持戒者。佛法所持的是最上乘的戒法:心戒。念頭思惟違反戒條就是犯戒。所以戒子們尤其是出家眾,佛說不可想、不可說、不可做的事千萬要聽話,連念頭都不可以升起,一旦念起便是犯戒,更何況說出來,做出來;若是說出來或做出來,更是加罪。這是非常嚴肅的問題,許多戒子不知情或是忽略了心戒的重要,而吃了不少苦,甚至受了地獄的刑罰,不可不慎啊!
所以修行修定非常重要,若有定功,不受環境人事物影響,才能降伏念頭不令升起,進而能做到斷念,無念,到此之時才叫做持戒功夫成就忍辱須要慈悲心量,兩者如果能相輔相成,更容易成就。慈悲心與大心量者,可以包容對方的過失及不友善;不與對方見惡、使壞;不見對方缺點、過失;所見皆為對方之好處、優點及善良之處。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。如果能做到這一點,才算得上是佛門中人,否則與一般俗子見過心怒又有何異!
忍辱者,因慈悲大心量,當對方對你口出惡語,言出有誤,行做壞事時,能夠不瞋怒,不回嘴、不回應、不落意識,不令對方造惡業,便是忍辱成就。
● 精進須要恆持毅力與心量。心中明白眾生之苦,於佛道上願意努力修持,持之以恆不中斷,直至精進有成,開慧見性,便是精進成就。

● 禪定須要心量,心量大者心地世界廣大,動中禪定見諸世間任何一事不為心動;若是心中有動,便是有傷,傷人傷己;心量大者希望大家廣受法益,莫有傷。外界諸事,行雖有動,心中卻是如如不動,便是禪定成就
● 般若更是心量的顯現,若無大心量即無見般若。無限心量的累積,方能得見般若智慧放大光明。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,便是般若成就。
以上可見,大心量之重要
人類呀若要學佛成就,要從心量下功夫,心量多大,涵容多少。成佛是佛,心量無邊際,當要知了。心量與己身無法分離,應將大心量顯於六波羅蜜與日常生活、言行談吐、應對進退、食衣住行中;應當無時無刻,以大心量之行事與大眾共事共處,注意己身所有行事,不令有過,知過當下便改,認錯;若是過中傷人,更是加過,不可不慎!

阿彌陀佛在因地觀察到諸佛剎中,有的佛光明有限量,不能普利一切眾生,所以發此大願,普照十方,他的這一願已經成就。《阿彌陀經》中說:「彼佛光明無量,照十方國,無所障礙」。《無量壽經》中也講:「無量壽佛,光明顯赫,照耀十方,諸佛國土,莫不聞焉」。阿彌陀佛發願光照十方,為的是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。古大德說:國土無邊,故眾生亦無邊;眾生無邊,故大悲亦無邊;大悲無邊,故光明亦無邊;光明無邊,故攝取亦無邊。有無量的國土,就有無量的眾生。因為阿彌陀佛的這一願實在是太廣大了,所以釋迦牟尼佛讚嘆阿彌陀佛:「威神光明,最尊第一,諸佛光明,所不能及」。

既然我們講佛佛平等,為什麼這裡出來一個第一了呢?佛的法身光明和報身光明都是相同的,但是佛的應身的常光是不同的。常光,就是我們看的佛身後的背光,佛的常光。因為每一尊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,他們所發的願不同,那他成佛以後的光明就不盡相同,《無量壽經》中講:「或有佛光,照於七尺,或一由旬、二三四五由旬,如是轉倍,乃至照一佛剎」。釋迦牟尼佛身上的圓光是一尋,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後面那個圓光是一尋,一尋等於我們現在的八尺。每尊佛頂上都有圓光,這圓光的大小都是不盡相同的,但是,我們不能說,誰的光大誰就高,誰的光小誰就低,只是每個人的願不同。如果釋迦牟尼佛不發願人壽百歲的時候來度化眾生,那我們這些濁惡的眾生,怎麼能脫離苦海呢?阿彌陀佛因地發了光明無量的願,所以他成佛以後的光明,就能遍照無量無邊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界。

阿彌陀佛的光明無所障礙,不僅我們世間的物體阻擋不住,而且我們眾生的煩惱也阻擋不了,乃至於造作惡業,墮落到阿鼻地獄的這種最黑暗的地方,阿彌陀佛的光明也能穿透,也能射照過去,去救度那些受苦的眾生。曇鸞大師在《往生論》中說:「若遇阿彌陀如來光照,是等眾生,種種意業系縛,皆得解脫,入如來家,畢竟平等意業」。眾生如果遇到阿彌陀佛的光照,心裏面這種種的纏縛,種種的煩惱,都得解脫,究竟得到如來平等的意業,這就是阿彌陀佛光明帶給我們眾生真實的利益。既然這個光明能夠遍照十方,娑婆世界肯定也包括在內了,

我們今天為什麼見不到這個光呢?這是因為我們被我們的煩惱,被我們的業障障礙住了。不是阿彌陀佛不照我們,我們每天都在阿彌陀佛的光照之內,只是煩惱太重,妄念紛飛,一刻也清淨不下來,所以感覺不到。《華嚴經》中說:「譬如生盲不見日,日光亦為作饒益,令知時節受飲食,永離眾患身安穩,無信眾生不見佛,而佛亦為興義利,聞名及以觸光明,因此乃至得菩提」。即使是不信佛的人,阿彌陀佛也在時時刻刻護佑。但是要想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,眾生要有能感之機。因為應身佛的光明,是隨著眾生的機而示現,這能感的機,就是我們說的信願持名。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中看到,釋迦佛問阿難,想不想見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,阿難說想見,釋迦佛讓他向西方頂禮,禮拜阿彌陀佛,稱佛名號。阿難在禮拜的時候,頭還未抬起,阿彌陀佛就在虛空當中,放大光明,普照一切世間。我們念佛人真切修持,就能感得阿彌陀佛現身,也能見到佛光,這在聖賢淨土錄中,我們可以看到很多。所以《觀經》中說:「光明遍照十方念佛眾生,攝取不舍」。要是想見到佛的光明,想被佛光攝取,必須要信念持名。

持名念佛不但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受,還能引發我們本來的內心的無量光明顯發出來。我們眾生本具的無量光,但是呢,是被我們的無明煩惱厚厚地遮蔽住了,遮蓋住了,透不出來,通過稱名念佛,被阿彌陀佛的大願加持,罪業消滅,心光自然也就顯露了出來。蕅益大師在《靈峰宗論》中講了一個公案。桐城有兩個人,一同結伴外出去謀生。其中一個人在半路上不幸亡故了,他的同伴將他埋葬以後,將他身上剩餘的財物,帶回來交還給亡者的妻子,但是卻遭到亡者妻子的懷疑,這個人就感覺到非常地冤枉,心裡非常地憋屈,就到亡者的墳上去祭祀哭訴。他和亡者陳述原委,這個鬼魂就顯靈,決定和他的同伴一同回家,來為他做證明。當走到半路上的時候,突然遇到事故,同伴隨口念了一句阿彌陀佛,這個鬼魂非常害怕,大聲地喊,你為什麼放光來嚇我?這個同伴情急之下,又念了幾聲,這個鬼魂亡靈非常懼怕,說你一念佛,胸口就有十多丈的五色光放出,令我眩目,不能靠近你,我沒有辦法跟你一同再回去了,你自己回家,把我的妻子喊過來,我來為你做證明。這個同伴突然醒悟過來了,後來他就發心出家,成為一名高僧。蕅益大師感嘆說:只是一念,光輪便舒。正如壽昌大師云:念佛心即是佛也,豈止是此時念佛來日成佛,當下就是。可惜了那個鬼魂往昔不種善根,不聞佛名,所以一見佛光,一聽別人念佛他害怕,假如他有善根,原本是個念佛人,依靠這麼好的因緣,立刻頓生淨土。我們看,這個念佛一聲,光十餘丈,念佛心即是佛也。所以實在不能小看這一聲佛號,不能再隨口滑過。我們想成佛,就應該真信切願,執持名號,不能再錯過這個大好的時機了,人身易逝,萬劫不復💧
第十三願:設我得佛。壽命有限量。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。不取正覺。這一願是壽命無量願。

阿彌陀佛在因地中觀察諸佛剎中,有的教主壽命短促,眾生在教主入滅後,就像沒有父母的孤兒,沒有依靠,而且由於佛不住世,邪師說法如恆河沙,眾生被邪知邪念所迷惑,在生死大海中頭出頭沒,無人救度。所以阿彌陀佛悲憫眾生少善根福德,感佛教化的時間短,由此發此大願,壽命無量,讓眾生都能夠安心念佛,求生極樂世界;壽命無量,讓眾生不用擔心佛入滅了之後,我們臨欲命終求生淨土,佛不來接引;或者擔心到了極樂世界以後,佛入滅了,不能親聽佛講經說法,擔心成佛困難。所以這一願對大家來說非常的重要,給那些求生淨土、一世成佛的人,吃了一個定心丸。

佛的壽命長短,其實都是為了救度眾生的。《大智度論》中說:「諸佛壽命,皆是無量,為度人故,現有長短,譬如日出,影現於水,隨水大小,水大則影久,水小則速滅,若照琉璃,玻璃珠山,影則久住」。阿彌陀佛發願壽命無量,是為了救度眾生。釋迦牟尼佛八十歲,示現涅槃也是為了救度眾生的需要。那可能有人會問,既然佛陀出現世間,是為了救度世人,度化眾生,而這個無量無邊的眾生,也渴望得度,也需要佛的救度,那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永久住世呢?卻要示現這麼早的涅槃?這裡面有兩個原因。第一個是因為眾生得度的因緣。在《長阿含經》中,佛對阿難說,佛已經任運自在,已經隨意自在了,可止一劫,就是可以住世一劫,為了幫助世間的人除冥,亡冥的冥,幽冥的冥,可以為世間人排除苦惱,解除黑暗,多所饒益,讓人天獲安。這個話世尊說了三遍,但是阿難默然了,他沒有回答,他被自己的魔力所障礙住了,沒有立刻請佛住世,佛三次提醒,他都沒有在意。所以我們就知道,這個佛的壽命,除了自己的本願,還有和眾生的福德因緣是有關係的。在《遺教經》中,佛陀即將入滅的時候,告訴悲痛不已的弟子,若我久住於世,對於眾生而言並無大益,何況一切有緣得度的眾生,不論是人天都已經得度了,那些尚未度化的眾生,我也已經為他們種下了得度的因緣。眾生得度的因緣成熟了,佛便出現於世,因緣盡了,佛便示現涅槃。《大智度論》中記載了一個公案。佛住世的時候,舍衛城東住著一位貧苦的老母,我們好說東城老母。有一次佛與阿難在城東遊化,阿難見東城老母可憐,便乞求佛去度化她,沒想到佛走到老母的身旁,她卻始終迴避。佛從北面來,她把臉轉向南面;佛從上面來,她把頭低下;佛又從下面湧現出來,她把臉就給蒙住,不肯見佛,所以佛留在世間,眾生也難以得度。第二個原因,是為了防止弟子們懈怠放逸。佛在《法華經》中說,如果佛久住世間,那些善根薄弱的眾生,不但不能生起珍惜恭敬之心,反而驕慢放逸,妄想有佛可以作長久的依怙,可以做依靠,沒有什麼可畏懼的,這個時間久了,就會懈怠、墮落,不知道修行。當他們見到佛陀入滅,就會恍然大悟,原來佛終究是要入滅的,應當振作精神,自求精進,才是修行之道。就算無成道證果,至少也可以收起驕慢放逸的心,對佛法生起難遭之想,仰渴佛陀的恩德,珍惜佛陀的教化,而種植下善根,為將來得度來做因緣。就像我們現在,師父深有感觸的,當父母在世的時候,不知道珍惜,不知道孝順,我們今天說不知道聽話。當父母不在了的時候,才生起感恩心、孝順心,時時想起父母的教誨,追終慎遠,想起父母對自己的叮囑。父母身上的優點,我們要去好好的學習,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孝而親不待。佛陀為了防止我們的懈怠,他慈悲,故意來給我們示現涅槃。佛陀的這番話,也是對我們今天,我們在座的這些弟子們來示現的,我們不但不能怪佛的示現涅槃,還要理解佛陀的良苦用心,珍惜佛陀教給我們的念佛法門,精進修行。

釋迦佛示現涅槃了,我們娑婆沒有佛住世,這是他老人家的慈悲智慧。見不到佛,我們特別的可憐,如長久的黑暗,但是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無量劫來住世,你們要趕緊求生淨土,這是佛陀的智慧,佛陀的慈悲。看《阿彌陀經》中說:「其土有佛,號阿彌陀,今現在說法」。阿彌陀佛成佛於今十劫,到現在來看他才十劫,何況他是無量壽。雖然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,彌勒菩薩還未下生,那我們現在不能親聆佛陀說法,但是你只要發願往生,到了極樂世界,你就能親見彌陀,聽彌陀講經說法,一生圓滿佛果。當然這裡說,阿彌陀佛的壽命是佛的應化身的壽命,佛有三身:法身、報身和應化身。佛的法身是以真如理體為身,真如理體,不生不滅,所以法身的壽命無始無終。報身是以智慧為身,從迷到悟作為壽命的開始,證得法性後就不再迷了,壽命有始無終。應化身是以眾生的機為身,眾生的因緣不存在了,應身也隨之滅亡,壽命有始有終。阿彌陀佛是應化身,他度眾生的因緣盡了,也要示現涅槃的,所以阿彌陀佛無量壽,他是指的有量的無量。就像我們世間,我們在經中好用大海水用斗量來做比喻,從理上來說,是可以量盡的,但是他是有量的無量,這是從佛的角度來看的。對我們凡夫說,就是有量的無量,也是不能窮盡的,就像佛在《無量壽經》中說:「假使十方世界無量眾生,皆得人身,悉令成就聲聞、緣覺,都共集會,禪思一心,竭其智力,於百千萬劫,悉共推算,計其壽命長遠之數,不能窮盡,知其限極」。就是說我們所有世界,六趣,所有眾生都成我們人身,這些人都修得阿羅漢果,以這樣的神通,大家一起來計算阿彌陀佛的壽命,百千萬劫都不能算得清,可見這是有量的無量。而且阿彌陀佛即使壽命盡了,有量的無量,盡了以後,他上半夜示現入滅,觀音菩薩即補佛位,立刻就補上佛位了,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,國名眾寶普集莊嚴,壽命也是無量。也就是說極樂世界始終都有佛住世,沒有斷檔。現在看我們這個娑婆世界,我們現在就是斷檔期,釋迦牟尼佛入般涅槃,彌勒佛要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示現成佛。在這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內,我們是什麼,漫長的黑夜,沒有佛來住世,沒有佛來教化。極樂世界是沒有一個斷檔期,阿彌陀佛入滅,觀世音菩薩即補佛位,那觀世音菩薩入滅了以後,大勢至菩薩立即就補佛位,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。所以大家不必有任何的顧慮,因為極樂世界始終有佛教化,這樣大家就能安心念佛,求生淨土💧
 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白淨識~白淨從沒離開過

佛陀的十大弟子迦葉在等彌勒佛交付給他最重要的未來定位佛

誦楞嚴經的好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