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嚴經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的十大佛語讓你重新感知世界真空!妙有每一句都那麼不可思議!
主題: 華嚴經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的十大佛語讓你重新感知世界真空!妙有每一句都那麼不可思議!
《華嚴經》,大乘佛教主要經典,華嚴宗的立宗之經,是釋迦牟尼成道之後,於菩提樹下為文殊、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,是大乘佛教修學最重要的經典之一,被大乘諸宗奉為宣講圓滿頓教的「經中之王」。《華嚴經》被認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。
由於其直接彰顯佛陀廣大圓滿、無盡無礙的因行果德,加上華嚴是經中之海,無所不攝,因而它所展示的境界更是巍巍壯觀,不可思議。據說在《華嚴經》中,三世諸佛所同證、十方菩薩所同修、大千聖眾所同尊、法界眾生所同具的一真法界一覽無餘。
近代的高僧弘一法師就對《華嚴經》有著精深的研究,曾著有《華嚴集聯三百》,可以窺見其用心之一斑。
一花一世界,一葉一如來。
佛土上所生的五色植物,一朵花就是一個世界,一片葉子就是一個佛。這一句佛語包含濃厚的哲學意味,是凡人俗世中所悟出世界中,最高境界的一句名句。俗語常說的「花花世界」正是源於此佛語,一般形容喧囂繁華之地。
一朵花就是一個宇宙,一個人身也是一個宇宙。萬物渺小或者宏大,微觀世界或者宏觀世界,都是一個世界。對於生長在花里的細菌來說,花朵就是他們的地球。對於生長的地球之外的比我們更宏大的生物來說,我們的地球也許只是一個泥球。當你心中有了佛性,就不必糾纏於佛的外表,不會以聲色行為等見佛。萬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性,只是自己沒有發現,平凡人不具備那個能力看見罷了,所以說一樹也是一個菩提。
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
也許大家比較熟悉《心經》中的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這句佛語有相似之處。這句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是佛陀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後,看到的現量境,這是對萬法真相的描述。世間所謂的「一」和「多」,是未經詳細觀察而安立的,如果嚴格觀察,二者都是不成立的。
比如一個瓶子,它是由無數微塵組成的,所謂「一個」瓶子,只不過是個假名。既然「一個」瓶子不成立,「多個」微塵自然也不成立。既然「一」、「多」是假立的,「一」就可以包含「多」,「多」也可以成為「一」。
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
這一句為世人所熟知,其實《華嚴經》並沒有這樣的原句。這句話是解讀自《華嚴經》的部分經文「三世一切諸如來,靡不護念初發心。……如菩薩初心,不與後心俱。」。解讀之後語言通俗,道理直白,大部分人看到後都會有所感觸,故而出自《華嚴經》的說法就流傳開來。
從生活層面講,這句佛語的意思就是:不要迷失最初的目標,堅持到底,才能有始有終的達到目標。
一切眾生,皆俱如來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。
這是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證悟成佛後說的第一句話。一切眾生,本具足佛性,
只因為妄想和執著,而迷失真我遮蔽本心,不能見清凈自性。
眾生本來與佛無二無別。佛在世時,行、住、坐、臥和眾生沒有區別,只是他的內心沒有妄想,沒有執著,活得輕鬆、自在、快樂。眾生由於妄想執著而迷失了本心,執妄為真,所以活得累。只有去掉了妄想、斷掉了執著,本具的佛性才會自然顯現。所以說,修佛就是修心,心即是佛,佛即是心。
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,如水少魚,斯有何樂。大眾當精進,如救頭燃,但念無常,慎勿放逸。
日子一天天過去,壽命一日日減短,如同水中的魚越來越少,又有什麼快樂可言?人們應當拚命勤奮精進,如同去熄滅頭上燒著的頭髮,常常覺察到人生的無常,提醒自己千萬不可懈怠而貪圖安逸。
其心平等,住一切智。
心入平等性,便可成一切智、自然智。
知一切法,皆是自心,而無所著。知一切法,即心自性,成就慧身,不由他悟。知三界唯心,三世唯心,而了知其心無量無邊。知心佛亦爾,如佛眾生然,應知佛與心,體性皆無盡。
知道一切法,都在自心之中,而不執著。知道一切法,都在自性之中,成就覺悟智慧之身,不需要外求。知道三界、三世都在心中,自心是無量無邊的。知道心佛是一,佛和眾生是一,而佛與心、體與性都是無盡的。
若無我相,則無增減。
世人之所以有得失心,是因為妄執有我;如能了知無我,得失心便滅。
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。心如明鏡,照出萬象世界。
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」,這來源於《華嚴經》的兩首偈子: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、「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,五蘊悉從生,無法而不造」。這是《華嚴經》講的一個總綱,也是《華嚴經》的中心。
「三界唯心」,三界指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萬法指三界的一切世間法。世間法都是由心造成的業所感,業力所感受,隨業轉變。隨心所轉,隨業受報。「萬法唯識」,要認識一切現象,必須要靠分別識,第六意識來加以分別。等於一個繪畫的工程師一樣,修房子之前他要計劃,怎麼樣修法,繪好圖以後,還要指揮工人,按圖施工。這都是心力的作用,靠心力來創造,心力來指揮。在這個修的過程中,以及修完成之後,又憑心來認識它:這個房子合不合理,合不合規格,是好還是不好,是安全還是不安全。這叫萬法唯識。
凈心水器,莫不影顯,常現在前。但器濁心之人生,不見如來法身之影。
乾淨的水器,永遠會映現物影,清晰明凈地展現在人眼前;破器、濁心的人生,則無法顯現出如來那同樣明凈的真如法性之影。
大乘佛教有三部最經典的佛經,分別是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和《楞嚴經》,其中最被推崇備至的,正是《華嚴經》,據說是佛陀悟道宣說的第一部經典,含攝其全部教法精義,其中直接彰顯了佛陀廣博無盡、圓融無礙的因行果德。小編為大家精選出來的十句佛語,值得去品悟,以此窺見這部經典佛經的博大和玄妙!豐盛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!
華嚴經簡述
華嚴經!
具稱!大方廣佛華嚴經!
大乘佛教要典之一!
是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!
於菩提樹下為文殊!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!
經中記載佛陀之因行果德!並開顯重重無盡!事事無礙之妙旨!
大乘佛法有三部公認的經王!分別是華嚴經!法華經!楞嚴經!
其中最被推崇備至的經中之王!正是華嚴經!被稱為王中之王!
華嚴經是佛陀悟道宣說的第一部經典!
含攝其全部教法精義!其中直接彰顯了佛陀廣博無盡!圓融無礙的因行果德!
堪稱經中之海!
無所不攝!展現出巍巍壯觀l不可思議的境界華藏世界!
此經漢譯本有三種!
一、東晉佛馱跋陀羅的譯本,題名!大方廣佛華嚴經!六十卷!
為區別於後來的唐譯本!
又稱為"舊譯華嚴!或稱為六十華嚴!
二、唐武周時實叉難陀的譯本,題名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八十卷,又稱為"新譯《華嚴》",或稱為《八十華嚴》。
三、唐貞元中般若的譯本,也題名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四十卷,它的全名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》,簡稱為《普賢行願品》,或稱為《四十華嚴》。
《華嚴經》的世界觀:
《華嚴經》的世界觀是「華藏世界海」。對於娑婆世界的我們來說,我們所需要認知的世界,是重重無盡的。諸佛菩薩充滿整個世界,如經上所說,能夠「於一毫端現寶王剎,坐微塵內轉大法輪」。
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球,在華藏世界海中,不過是一粒塵埃。然而,就是在這塵埃般細小的地球上,我們能夠見到「一花一世界,一葉一如來」。
《華嚴經》所開許的境界,是「一真法界」、「圓融無礙」。《華嚴經》講,我們這個世界無所謂缺陷,即使有缺陷也是美的。一真法界,重重無盡,萬法自如,處處成佛,時時成道。如經中所說,「理無礙,事無礙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。
《高僧傳》記載:
唐太宗問隱士孫思邈:「佛經以何經為大?」
孫曰:「《華嚴經》為諸佛所尊大。」
帝曰:「近玄奘三藏,譯《大般若經》六百卷,何不為大,而《華嚴經》獨得大乎?」
孫曰:「華嚴法界,具一切門,於一門中,可演出大千經卷,《般若經》乃華嚴宗一門耳。」
太宗乃悟,乃受持華嚴。
明代四大名僧之一的蓮池大師說:「華嚴見無量門,諸大乘經,猶華嚴無量門中之一門耳。華嚴,天王也;諸大乘經,候封也,諸小乘經,侯封之附庸也。」
華嚴的富貴:
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說:「不讀《楞嚴》,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;不讀《法華》,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;不讀《華嚴》,不知佛家之富貴」。
《華嚴經》中最著名的一句偈頌是:
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
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
《華嚴經》是釋迦牟尼佛初成佛果後宣說的首部經典。他說:「奇哉!奇哉!奇哉!一切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。」
在佛陀眼中,一切眾生自性皆與諸佛相同,從凡到聖,實相的狀態皆是光明,皆是寶藏,皆是清凈涅槃。
說「華嚴富貴」,主要是說讀誦《華嚴經》,能讓你了解自己的心,是如同佛陀的心,是福慧兩足的心。曾有學者比喻:「《華嚴經》是智慧金礦」。
《華嚴經》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等覺菩薩,諸菩薩為善財童子示現妙三昧門、陀羅尼門。在極短的時間內,善財童子證得等覺菩薩。《華嚴經》的特色,能令眾生快速成就,也稱頓教法門。
《華嚴經》對於眾生的眷顧,無可非議。經文中說:「如是虛空界盡,眾生界盡,眾生業盡,眾生煩惱盡,我此行願,無有窮盡。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。」
眾生受大苦惱、久病無醫、貧窮枯露、橫禍重出,學佛之人應盡力幫助,而且不生退轉之心。《華嚴經》提醒我們,無有疲厭地幫助大眾,成就他人,同時自己成就。
是故,《華嚴經》對大乘佛教有著深遠的影響,對於人類和諧發展也有著巨大的貢獻。
經典名句:
佛土生五色莖,一花一世界,一葉一如來。
猶如蓮花不著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。
一切眾生,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。
欲為諸佛龍象,先做牛馬眾生。
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,如水少魚,斯有何樂。大眾當勤精進,如救頭燃,但念無常,慎勿放逸。
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。
凈心水器,莫不影顯,常現在前。但器濁心之人生,不見如來法身之影。
我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痴。從身語意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懺悔。
一微塵映世界,一瞬間含永遠。
譬如一燈,入於暗室;百千年暗,悉能破盡。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,亦復如是;入於眾生心室,百千萬億不可說劫,諸煩惱業,種種暗障,悉能除盡。
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。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
塵塵混入,剎剎圓融。
普入諸佛力,普住諸佛智;作佛所作,凈佛所凈。
其心平等,住一切智。
入如來智,無有障礙。
知一切法,皆是自心,而無所著。知一切法,即心自性,成就慧身,不由他悟。知三界唯心,三世唯心,而了知其心無量無邊。知心佛亦爾,如佛眾生然,應知佛與心,體性皆無盡。
應觀一切法界如幻,諸佛如影,菩薩行如夢,佛說法如響,一切世間如化,業報所持故。差別身如幻,行力所起故。一切眾生如心,種種雜染故。一切法如實際,不可變異故。
應自修行一切智道,應勤增長菩薩境界。
善知於時常行法施,開悟一切名為智者。
於一切法心無動念,得智慧明滅諸痴暗。
應知一切心識如幻,應知世間諸行如夢。
知業如幻,業報如像,諸行如化;因緣生法,悉皆如響;菩薩諸行,一切如影。
行如來行,住如來道。
於諸眾生,恆起大悲。
求一切智,凈諸心海。
所見諸佛,皆由自心。
普為諸世間,修行菩薩行。
普應群生心,莊嚴諸願海。
發起大悲心,勤求無上覺。
如地不傾動,如水普饒益。
但願益眾生,以此莊嚴心。
心常寂靜,知足少事。
心如靈空,無所分別。
以深凈心,入菩提舍。
立志如大山,積德若深海。
正念觀察,調伏己情。
慈濟悲無倦,喜法舍煩惱。
於法得自在,以道化群生。
不取為實,不著為凈。
永離諸相,心無所住。
大慈無礙,大悲究竟。
為欲利世間,專意求菩提。
住一切世界,心無所著。
知身從緣起,究竟無所著。
不住諸相,永斷分別。
恆守正念,習行眾善。
無我心調柔,能得如來道。
若計有我人,則為入險道。
以佛為境界,專念而不息。
若無我相,則無增減。
於諸世間心如虛空,無所染著。
斷世渴愛常求佛智,離欲境界得法喜樂。
所作眾善為眾生,悉以智慧而回向。
見佛聞法勤修行,如飲甘露心歡喜。
專念於佛法,未嘗有散動;而以悲願心,方便行於世。
遠離一切虛妄想著,如是究竟到於彼岸。
不生染著,永斷世間貪愛煩惱,修清凈行利益眾生。
願一切眾生一心向佛,常遇無量清凈福田。
究竟清凈,無諸渴愛;身行永息,心善解脫。
若有所施,當願眾生;一切能舍,心無愛著。
分別取向不見佛,畢竟離著乃能見。
我當於一切眾生猶如慈母,生長一切善根大願。
不染世間一切諸味,常勤修習一切佛法。
世間種種法,一切皆如幻;若能如是知,其心無所動。
但為斷一切煩惱故,而行精進。
菩薩離迷倒,心凈常相續。
若得親近善知識,則能修習廣大善。
於佛境界起信心,得佛灌頂心無著。
如實觀法,出生妙慧!
入佛種性,到於彼岸!
留言
張貼留言